【编者按】今年国庆,行走中国,爱国在路上。以青年视角,观察今日中国,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“在路上·青椒国庆特辑”。今日跟着中国传媒大学吕雷祎一走进河南巩义街头,在一场流动的诗歌展中,体悟杜甫故里的绵绵文脉。
□吕雷祎一(中国传媒大学)
巩义街头,随处可见“杜诗”。
国庆假期,我在巩义的街头,意外地走进了一场流动的诗歌展。很多人或许不知道,这座看似普通的城市,正是“诗圣”杜甫的家乡。如同李清照足迹所至之地多有庙宇祠堂相忆,巩义也有杜甫故里、杜甫陵园这样的文化地标,但真正让我感到杜甫故乡的日常化养的,却是沿街那些写有诗句的配电箱。
初见这些配电箱时,我只当这是街头设施上随意涂鸦的文字,但仔细观察便发现,配电箱上都写着不同的杜甫诗歌,还配有兰花、菊花等国画图案,配电箱上的诗歌还和行道树树牌上的诗句介绍遥相呼应。
巩义的杜甫路与“杜诗”配电箱。
行人在等车、散步的间隙,就能与杜甫的诗歌不期而遇。从少年的意气风发,到晚年的沉郁顿挫,杜甫不同人生阶段的诗作在街头铺展开来,仿佛在讲述诗人的一生。读到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,便想起杜甫漂泊西南的经历,随即不远处的配电箱便写着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,不禁令人心绪激荡。
这些原本平常的配电箱,此刻成了藏在街头的杜甫诗笺,把“诗圣故里”从景区延伸到了生活中的漫步。对于配电箱的外形改造并非巩义首创,北京也有把配电箱装成蘑菇的模样,上海也曾用动漫图案装饰配电箱,目的都是让冰冷的设施变得更有温度。但巩义的巧思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有趣好看,而是让改造与城市的文化基因融合。配电箱本是提醒“危险勿碰”的警示性设施,可诗句让它化身文化载体。人们不会因为诗句而忽视安全,反而会因为驻足读诗,更清晰地记住这些“需留意的配电箱”。同时,那些曾经只在课本里出现的诗句,如今成了街头的风景,让杜甫精神融入城市、点亮城市。大人带着孩子读诗时,会自然说起“这是我们巩义的诗人杜甫写的”,文化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完成普及和传承。
几年前,语文课本里的杜甫形象曾被网友魔改,一度引发“是否尊重文化名人”的热议,甚至成了语文考试里的讨论题。而巩义的“杜诗”配电箱,既没有解构诗人的形象,也没有过度娱乐化,只是把最核心的诗歌文本呈现出来。配电箱上的毛笔字由当地书法爱好者书写,每一笔都认真;兰、菊点缀,又暗合杜甫的君子气节,这些都是故乡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的怀念。路过的市民会驻足点评,游客会拍照记录喜欢的诗句,文化就这样在大家自发地谈诗论句中,走进人们的生活。
巩义街头成排的“杜诗”配电箱。
这个国庆,我们在漫步中,对着一个个配电箱读诗诵句。文化就这样浸润在每一条街道、每一处日常设施里,人们在行走间就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,让国庆的旅途不仅有风景,更有文化的滋养。
淘配网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